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星座速配>文章详情

校园霸凌 心理,校园霸凌受害者的心理特点

2023-11-20 06:01:42投稿 -人已围观

校园霸凌 心理,校园霸凌受害者的心理特点

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校园霸凌 心理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校园霸凌受害者的心理特点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一、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有哪些心理特征

1、随着电影《少年的你》热播,校园暴力这个话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暴力案件的报道,但是还有更多的暴力事件不为人所知,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校园暴力只有1/7被注意到,更多的受害者选择沉默。

2、校园暴力中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许多被欺凌者患上了PTSD(创伤后应激综合征),就算长大成人,年少时被欺凌的场景也会在脑海中不断重现,性格变得自卑,消沉抑郁,恐惧,更有甚者会在受欺凌时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者伤害他人的生命。

3、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是被选择的,但他们绝对不是错的。在欺凌者挑选被害者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去选择看上去好欺负的,就像打架绝对不会去挑选最高最壮的作为目标。通常被欺凌者有以下特征:

4、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或没有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5、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6、我们作为社交能力正常的人群,也许无法理解被害者,我们会觉得被欺负了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求助于老师和家长或者警察,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校园暴力选择了别人而不是我们。

7、电影中最令我触目惊心的一幕,是受害者胡小蝶在看到椅子上被倒了红色墨水,并没有告诉老师而是就默默坐了下去,我相信生活中99%的人都不会这么做,那胡小蝶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也许是原生家庭对性格的影响,剧中并没有透露太多只知道她是单亲家庭,也可能是因为长期被欺凌心理变得扭曲,所以最终没能熬过高考选择跳楼自杀。许多人或许认为太懦弱,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胡小蝶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经历认为她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其实我们并没有资格。

8、许多家长不重视校园暴力,是因为在大部分人心目中,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其实,攻击性是人的潜在本来,青少年时期人的大脑还没发育完全,自控力更差,做事更不考虑后果。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或攻击的行为。

9、家庭原因也对施暴者性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渊源。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所说,许多父母自己心智并不成熟,情绪化的父母无法使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但孩子却非常善于观察和模范自己父母的行为。

10、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极端,一种是极度溺爱,使得孩子形成自私、任性、只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性格。另一种,是非常严厉,靠打压来使孩子进步,压抑孩子爱玩乐的天性,在这种强压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通常更容易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11、一切性格和行为的形成皆有缘由。电影《少年的你》中三位施暴者魏莱,罗婷,徐渺的原生家庭都促使她们成为了施暴者。(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家庭不幸福的多了去了,怎么别人没成为施暴者。这里有一个逻辑关系,就是因果只能顺着推导并不能反着推导,她们选择了欺凌他人这种扭曲的方式来缓解原生家庭给予的压力,但是并不是原生家庭不幸福的都会成为施暴者)。

12、电影中,魏莱有一个富裕的家庭,并且得过很多奖项,乍一看完全无法和施暴者联系起来。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她的家庭并不幸福,由于复读父亲一年没和她说话,她失踪一星期也没人发现,父亲看到她的尸体直接生气地走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剧情猜测,魏莱也许只是表面光鲜,但在家庭里并没感受到温暖,她要不断努力才能得到父亲的认可,不然会被父亲认为丢脸。于是,她通过欺凌他人,来缓解自己原生家庭给予的压力。

13、在学校打算开除施暴者时,罗婷和徐渺父母在老师面前的反应很好地映射出了他们在家里教育孩子的方式。徐渺的母亲拉着女儿一起给老师跪下求老师,徐渺和她母亲一样是软弱的人,她本不想加入欺凌者的队伍,但是她怕自己如果不从也会被欺凌,所以才会有放过陈念那一幕。罗婷的父亲当着全校老师学生的面打罗婷。罗婷从小在暴力中长大,于是罗婷也变得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或者通过欺凌别人来缓解自己的痛苦。她身边的男人(父亲)只会酗酒打她,所以她才非常嫉妒陈念身边的男人可以保护她。

14、校园暴力的责任不只是在于施暴者,还有旁观者包括同学,老师,家长的不作为都助长了校园暴力。

15、陈念原来作为旁观者,看着胡小蝶被欺凌,并没有去帮助她。许多人觉得,反正被欺凌的不是我,我只要和被欺凌者保持距离就好以免惹祸上身,没想到自己最终也会成为被欺凌者。其实旁观者的群体比欺凌者的群体大很多,只是没有人敢先站出来去制止校园暴力。

16、许多人认为电影是不是夸张了,现实中不会那么惨。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跟你说,现实比这个惨的多。如果关注社会新闻,会发现每年有许多人死于校园暴力。电影中老师,学校,和警察还算有一点作为,那现实中呢?

17、我看了上百篇被欺凌者的亲身经历,作为心理咨询师,我需要去了解别人的内心,才能把自己代入进去尽可能站在受害者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18、许多老师只在乎成绩,对校园暴力不管不顾,甚至让被欺凌者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让受害者觉得自己也有问题,除了不用管这麻烦事,还可以趁机说教一波满足自己内心的优越感),出了事情学校也只是先考虑自己的声誉(许多教育工作者不配做这份工作,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但这份工作门槛却不是那么高)。至于为什么不告诉家长?不是每个人的家庭都是自己强有力的后盾,有的父母自己就一团糟,有些父母懒得管,或认为小孩子打闹不严重,或者趁机打压你一波,我亲身体会过我小时候告诉父母我和别人产生矛盾(不是校园暴力),我父母很鄙夷的告诉我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从你自己身上找原因。至于警察,除了校园暴力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不然会有警察来管吗?

19、心理学家Ludwig Andreas Feuerbach的研究表明,大部分人在实施犯罪前会对违法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将得到何种惩罚以及惩罚的强度等,如果惩罚的痛苦大于犯罪行为带来的快乐,则会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20、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惩罚在矫正不良行为时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厌恶刺激可以抑制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

21、威胁理论也指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可以减少犯罪行为发生的概率,对犯罪者和潜在犯罪者都能起到威慑作用。

22、可是,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着重于报道事件本身,很少对施暴者的后续惩罚进行报道。所以,威慑力的缺失,使潜在施暴者无法认识到校园暴力行为对自己和他人带来的痛苦,从而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继续上演。

二、校园霸凌受害者的心理特点

被欺凌者:受害者往往是与众不同的、没有朋友的、不被社会接纳的和被孤立的对象。

1、有研究者发现:那些超重的、晚发育的、残疾的学生更加容易被欺凌。

他们大多性格内向、敏感、懦弱,身材偏胖或偏瘦,家境贫寒等,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点,他们看起来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容易沦为他人嘲笑、排挤的对象,最终成为校园欺凌的目标。

2、美国微观社会学学者认为:如果有一方在冲突中一味地回避,就会打破人际间的平衡,并最终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一部分被欺凌者自身往往存在一些弱势的特质“吸引”欺凌者实施攻击。他们常常是被动的、消极的、服从的;在社交时易焦虑、敏感、缺乏自信。很多学生在遭受校园欺凌之后,出于恐惧、好面子等原因,并不选择向教师、家长等报告此事,而是自己默默承受。这也使得欺凌者更加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最终导致校园欺凌的不断持续和升级。

3、有童年专制经历的孩子也更容易卷入欺凌事件中。比如那些被家长严厉对待的男孩也更容易在学校被欺凌。而在温暖、充满感情和有良好家庭氛围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则更少被欺凌。

欺凌者:欺凌者往往都具有恃强凌弱、骄横跋扈等不健全的人格特点。

1、在中小学期间具有这种人格特点,往往在成年后心理发展也是不健全的。

他们多表现为狭隘易怒、偏执、暴力等倾向,在日常接触中容易与周围人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如果在认知中一旦形成这种行为习惯,就更容易形成暴力倾向,在面临困难和遭遇挫折时往往采取极端的解决方式,将来很难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甚至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成为法律惩治的对象。

2、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生理状况、年龄、控制力或对高社会地位的渴望等因素有关。

一些研究发现:在青春期早期,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在团体中确立统治地位的方式。在个人特质上,这些通过欺凌来获取高社会地位的个体是十分冷血和精于算计的。因为他们知道欺凌他人可以达到某些目的。这些人缺乏同情心,并且知道如何操控权术来掌控同伴的行为。这些特质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个体特质十分相似。

青少年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高峰期,具有精力旺盛、情绪起伏大、自尊心强、好攀比等特点。可能因为一点小矛盾就恼羞成怒,大发雷霆,或者出于模仿、炫耀等原因对他人进行欺凌。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欺凌者自身可能也是“受害者”。欺凌者“施恶”的来源可能正是家庭或者社会环境的“施害”。班杜拉的经典实验表明:攻击性行为是可以模仿而来的。不难想象,一部分校园欺凌者正是在家庭或社会的环境下模仿了父母等成年人的一些行为才掌握了这种用拳头解决和沟通问题的方法。有些学生则是由于幼儿期间与社会群体隔离,从而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他们会通过不恰当的行为(如攻击行为)与人建立人际联结。这些欺凌者也需要心理援助来转变他们扭曲的人际链条。

3、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的欺凌者或者施加暴力行为的人并不总是被鄙夷和遏制的。一些暴力行为常常被人们欣赏甚至崇拜,如角斗场在罗马的盛况、人们对横行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喜爱、对梁山好汉的敬畏、“暴力美学”的流行等。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一现象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在古老的丛林中,人们一部分行为的意义往往与生存有关。强势者作为部族的领导,需要一定的攻击性才能保证群体内的人不被其他群体所侵害,也需要展现一定的攻击性以保证自己在族群内的社会地位,甚至需要遗弃群体内的一部分弱者来保证群体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历史发展,人类的道德水平也随之提高,尽管进化仍在人身上遗留下一部分攻击性特质,但道德的力量、善的教育仍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确实,他们的欺凌行为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但是,当我们拨开欺凌行为的表象来理解其背后的深层意义时,会发现: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单纯地消除欺凌行为,而是了解其攻击性原由,并将其转化和整合为被社会与道德接受的行为。换句话说,对这些欺凌者的改造不应当只通过惩罚这一方式,如何弱化人性中的“恶”,而彰显“善”才是我们更需要考虑的。

三、校园霸凌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校园霸凌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语言攻击:一种是你已经知道你所受的“欺负”是出于什么目的或动机;

3、(2)羞辱:一种是你已被同学认为是恶霸式的或在他眼里是坏人;

4、(3)忽视:当他看到别人认为自己所受的欺凌不是恶霸式的时(通常是在他眼里是好人),他就会以为他所受到的欺凌∑阅读更多十二生肖属相时辰资讯请关注:Www.zHiXz.CC│;)是一种可以原谅的羞辱(通常是被批评了、甚至是殴打);

5、(4)羞辱:比如在你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侮辱他以及告诉他你所受的欺凌令他很难忘记的时候(通常是在你考试成绩不好时);

6、(5)欺负:如打你的人是你的好朋友或亲人(一般都是故意或无意中的)而你觉得他们会同情你对他们做的一切,也会原谅他们(通常是因你做错了事)让你受到他(她)的欺负、不想告诉他们而故意做出来的错误行为等等。

7、(6)忽视:当我们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们会很难及时地将自己的想法向他人说出并寻求帮助(尤其是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等)。】

8、暴力是欺凌的主要形式,因此很多学校都把霸凌行为作为学生安全的重要方面之一。校园霸凌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9、霸凌者霸凌对象的特点,校园霸凌的隐蔽性和欺凌者主观上对霸凌对象缺乏正确认知,而其校园暴力行为更容易发生在无人干预的校园环境中;霸凌者霸凌手段的特点,实施霸凌行为的地点多在学校周边、学校内部、校际之间;

10、霸凌者在霸凌中受教育程度的特点多数霸凌者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对霸凌事件都会较好地处理;霸凌者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特点,少数霸凌者文化基础较差、受教育程度低或文化基础薄弱的人更容易受到欺凌。

11、3.学校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霸凌事件发生?

12、1)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干预霸凌行为,对霸凌行为进行批评和教育;

13、2)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利用各种手段开展主题班会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学校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14、3)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应加强校园安全意识教育与行为训练,对校园霸凌行为引起警惕、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15、4)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专门心理咨询小组;

16、5)关注学生生活:教师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7、很多同学遇到被霸凌时第一反应都是忍气吞声,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

18、如果遇到校园霸凌事件也要保持冷静态度和沉着。霸凌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发生的。在学校的霸凌事件中,霸凌者的行为往往是长期存在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霸凌者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之一的原因之一。

19、校园霸凌现象往往是很难避免的,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所以面对这种事情一定要冷静下来思考再做决定。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校园霸凌 心理和校园霸凌受害者的心理特点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Tags: 校园 受害者 心理特点 心理